恩思荐书:《巴黎圣母院》,我还没去过巴黎圣母院

恩思随笔,伴你左右


为巴黎圣母院而作(即兴曲) 王茂盛 - 巴黎圣母院


文/恩思

编辑/恩思

图片/网络(侵删)



2019年4月15日,巴黎圣母院被烧毁。


800年来优雅、艺术的代名词;无数人的向往、留恋的地方。


谁也无法想到泰坦尼克号和冰山发生碰撞的时候沉没也恰好是4月15日。


这难道应证了那句话: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




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在《巴黎圣母院》中写道:“时间和人使这些卓绝的艺术遭受了什么样的摧残?


关于这一切,关于古老的高卢历史,关于整个哥特式艺术,现在还有什么存留给我们呢?”


雨果写下这段文字时大概没想到,历史为我们存留的一切,是同一切意外做斗争的结果。


这座被他赞为“伟大的石头交响乐”、因他的名著在19世纪得以重获新生的建筑,在赋予了人性的悲悯与光彩后,现在正置身于熊熊的烈火之中。


而我们也不知道浴火重生,还要多久?





关于网上的言论,我也不做多的评价,只想谈谈和这座建筑紧密相连的一本书——《巴黎圣母院》。


初读《巴黎圣母院》,还是以前比较小的时候,当时并不能理解其中深意。


重读《巴黎圣母院》,你会发现,文中人物的多次对比,不由得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的认识。美丑、善恶、真假。



《巴黎圣母院》所选择的情节展开基地和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——巴黎圣母院,是最适合也是最具有对比意义的地方。


巴黎圣母院,这座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大教堂,不但是法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,更是法国几代王朝“政教合一”统治的神圣象征。


但是,就在这样一座堪称神圣的地方,却上演了一幕幕的滑稽丑剧:





神圣庄严的教会,却将集美丽与纯真于一身的吉卜赛女郎视为邪恶而送上绞刑架;


道貌岸然的圣母院副主教堂·克洛德·孚罗洛,却是一个对金钱和美女有着强烈占有欲的伪君子。




作者通过场景与事件的对比,不仅揭露了教会的伪善、邪恶与冷酷,还突出了作品反封建、反教会的意义。


《巴黎圣母院》中的几个主要角色,构成了一个网络式的对比关系。




小说的中心人物是爱斯梅拉达,她与三个男人的相互对比而显现出人物思想性格,揭示作品的思想意义。


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,是外貌的美丑对比。


爱斯梅拉达外表奇美,宛如天仙;加西莫多外表奇丑,甚似妖魔鬼怪。


而高尚、纯洁的灵魂,又使这两位相貌有着有天壤之别的男女相互亲近,互相帮助,和谐共处。


在这一对比中,雨果将“丑就在美的旁边,畸形紧挨优美”的美学原则做了生动的体现。



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·孚罗洛,是“善与恶”的对比。


爱斯梅拉达是天使,是善的化身,她同情弱者,不以善小而不为;克洛德是魔鬼,是恶的代表,他表面道貌岸然,其实内心粗鄙肮脏,他残害善良,摧毁美艳。


在这“善与恶”的对比中,雨果的“善与恶并存,黑暗与光明相共”的美学原则得到了充分映证。


爱斯梅拉达是天使,是善的化身,她同情弱者,不以善小而不为;克洛德是魔鬼,是恶的代表,他表面道貌岸然,其实内心粗鄙肮脏,他残害善良,摧毁美艳。


在这“善与恶”的对比中,雨果的“善与恶并存,黑暗与光明相共”的美学原则得到了充分映证。




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,是感情的真假对比。


爱斯梅拉达执着追求爱情,真诚向往爱情,就算在面临死亡时仍对弗比斯念念不忘;而弗比斯则是薄情寡义,玩弄感情,最后更是可耻地背叛了爱斯梅拉达。


就算说他是置爱斯梅拉达于死地的元凶,也不为过。


在这一对比中,突出了“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”,纯真爱情受到薄情寡义的亵渎。





虽然巴黎圣母院不是法国历史最久,建筑面积最大的教堂,但它的历史地位和声誉已经响彻全球。


这里浓缩的历史、感人的故事,经典的传奇,都通过书籍、电影等形式不断的给大家带来过无尽的回味。


即使没去过巴黎圣母院也已经无关紧要, 人生中处处藏匿着不可预见的错过。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失去什么。


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。唯有珍惜眼前,把今天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度过,才能缩短你所谓的遗憾。


想见的人、想干的事、想去的地方、想看的风景,你得努力去实现它,而不是一直犹豫。




席慕蓉在《送别》里写道:


“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,可是我一直都这样做,错过花满枝桠的昨日,还要错过今朝。”


世上最深的遗憾便是如此。



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